第362章 倘若朕未遇着先生,而是先遇孔明,能有今日之帝业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会。“

    两人入座,侍从奉上岭南特有的荔枝酒和几样精致点心。

    诸葛亮亲自为张紘斟酒,酒液在白玉杯中荡漾,散发出馥郁果香。

    诸葛亮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个精致的漆木匣子,置于桌上:

    “亮有一物,托子纲带往成都。”

    张紘好奇地打开匣子,只见里面整齐排列着几块晶莹剔透的糖制品。

    形状各异,有梅花状,有方印形。

    还有雕成龙凤的精致糖雕。

    “这是……”

    张紘拈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甜香扑鼻。

    比起昨天他吃的霜糖还要甜腻,甚至可以说是齁甜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解释道:

    “寻常糖品,不过熬煮甘蔗汁液而成。”

    “这几样却是反复提炼,去其杂质,取其精华,甜度较常品高出数倍。”

    张紘闻言蹙眉,说道:

    “如此精工细作,产量必然有限。”

    言外之意,这玩意儿是没办法大规模生产的。

    也难怪昨天巡视糖坊时,诸葛亮未曾拿出来。

    “正是。”

    诸葛亮点头,“一月所得,不过数匣而已。”

    “寻常百姓,自是无缘得尝。”

    张紘将糖块放回匣中,若有所思:

    “使君专为此等珍品,莫非……”

    他抬眼看向诸葛亮,眼中闪过疑惑,“是为某些贵人准备?”

    诸葛亮羽扇一停,眼中精光闪烁:

    “子纲果然慧眼。”

    “此物正是为魏王曹丕所备。”

    “曹丕?”

    张紘眉梢一扬,“使君已向蜀地倾销糖品,奈何又费此周折,专为曹丕单独制糖?”

    诸葛亮不慌不忙,为张紘续上一杯酒。

    “子纲可还记得董神医临行前,曾赠亮一书?”

    张紘眉头微皱,回忆道:

    “……确有此事。”

    “那是一册养生之法,董神医盼使君善加利用,颐养天年。”

    诸葛亮从怀中取出一本略显陈旧的书册,这正是董奉临行前所赠。

    “初时亮亦以为此仅是养生之术。”

    “可细读之下,方知此书包罗万象,乃董神医毕生心血。”

    话落,将之递给张紘。

    张紘接过书册,小心翻阅。

    只见内页密密麻麻记载着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治之法,图文并茂。

    有些地方还有笔毫批注,显是诸葛亮所加。

    “董神医医术通神,何以将此等宝籍轻易相赠?”

    “不怕外传耶?”

    张紘疑惑更深。

    诸葛亮长叹一声,目光投向远方:

    “董神医离交州时,曾言欲往中原治疟。”

    “后为曹魏所掳,被迫为曹操医治头痛。”

    “不久,便传来他被处死的消息。”

    张紘闻言,神色黯然,慨叹道:

    “当日若听我言,限制董神医离境,或可免此劫难。”

    “天命难违。”

    诸葛亮摇了摇头,接着说道:

    “亮细思之,董神医离交州前,恐已料到此行凶险。”

    “故将毕生所学托付于我,望我能承其衣钵。”

    董奉离开交州前,早就料到此行凶多吉少。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

    在他看来,这是他的历史使命。

    只是董奉又不忍自己毕生所学就这么失传了。

    医者,首重医德。

    董奉虽与诸葛亮交往时间不长,却知晓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君子。

    他也正是看上了诸葛亮的德,才决定将此书相赠。

    张紘沉默片刻,忽然想到什么,忙问道:

    “使君方才所言糖品与曹丕,莫非与此书与之有关?”

    诸葛亮翻开医书至某一页,指着其中一段文字:

    “董神医在交州时,曾深入研究糖类对人体的影响。”

    “书中此处明确记载:——”

    “糖类甘美,然不可过食。”

    “久服多量,肌肤易老,五脏受损。”

    “更有消渴之症,终身难愈。”

    消渴症也叫“解烦释渴”,其症状主要为口渴和烦闷。

    还会导致代谢紊乱。

    在现代,它被叫做糖尿病。

    “原来如此!”

    张紘恍然大悟,猛地抬头,“使君欲以高糖之品贻赠曹丕,是因其素有嗜糖之癖?”

    诸葛亮含笑点头:

    “曹丕年少时便好甜食,只是碍于曹家公子身份,在曹操面前不敢太过放肆。”

    “如今其承继父王,便如挣脱枷锁,比之以往后更变本加厉。”

    “据细作回报,其每日必食蜜饯果脯,饮必加糖。”

    “若得此交州极品糖品,必然爱不释手。”

    张紘沉思良久,道:

    “使君深谋远虑,紘不及也。”

    “只是……”他仍有顾虑,“若曹丕察觉其中蹊跷?”

    诸葛亮从容不迫地解释道:

    “糖之为物,本无毒害。”

    “曹丕自取灭亡,非我所逼也。”

    言罢,他举杯向张紘。

    “子纲入蜀后,只需设法将此物送入魏宫,余事自有天定。”

    张紘终于展颜,举杯相碰:

    “善!使君此计,可谓‘以蜜为刃,以糖作兵’呐,哈哈哈。”

    “紘此行必不负所托!”

    两人相视大笑,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院外蝉鸣阵阵,仿佛在为这场隐秘的谋划奏响序曲。

    临别时,诸葛亮亲自送张紘至府门外,又取出一封密信。

    “此信中有糖品食用之法,子纲可一并呈上。”

    “切记,需使曹丕深信此物珍稀,方能源源不断索要。”

    张紘郑重接过,纳入怀中:

    “……使君放心。”

    “紘在益州也有些人脉,定能将此物送入成都魏王宫去。”

    诸葛亮深深一揖:

    “天下大势,尽在此举。”

    “子纲一路珍重。”

    张紘还礼,转身上马。

    马蹄声渐远,诸葛亮立于府门前。

    望着远去的背影,手中羽扇轻摇,眼中闪烁着深不可测的光芒。

    ……

    洛阳,未央宫。

    刘备独坐案前,手中捧着一份奏报,眉宇间透着几分欣慰。

    案几上摆着一只精巧的木匣。

    匣中盛满了晶莹如雪的霜糖,在烛光映照下,熠熠生辉。

    “……孔明啊孔明。”

    “交州这蛮荒之地,竟都被你治理得如此繁盛。”

    刘备低声自语,指尖轻轻拨弄着糖粒,嘴角含笑。

    他想起当初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被贬交州时,朝中还有人议论,说这位‘卧龙’终究难堪大用。

    可如今,交州商船络绎,糖业大兴。

    甚至引得海外番邦前来贸易,俨然成了南方重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刘备摇头轻笑,“若非荆州之失,孔明又怎会去交州,又怎会创出这‘霜糖’之业?”

    正思忖间,殿外传来脚步声。

    李翊手持奏章,缓步而入。

    见刘备正对着糖匣出神,不由笑道:

    “陛下今日心情甚佳?”

    刘备抬头,见是李翊,当即招手:

    “李相来得正好,快尝尝这个!”

    李翊走近,见木匣中盛着洁白如雪的糖粒,不由一怔:

    “此物……是白糖?”

    无怪李翊诧异,因为他并未发明过白糖。

    而这东西却是唐朝才有的。

    为何此物能够未经他手,便出现在自己眼前?

    刘备眉眼含笑,道:

    “正是!正是!”

    “此乃孔明在交州新制的‘霜糖’,比石蜜更甜,更纯净。”

    李翊眉头微挑,伸手拈起一粒,细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霜糖?”

    “不错。”

    刘备点头,开口解释:

    “孔明在奏报中言,此糖制法乃他改良所得。”

    “如今交州糖业大兴,商税倍增,甚至可以远销蜀地、江东。”

    李翊闻言,心中亦不由感慨。

    不想诸葛孔明到了交州后,竟能够阴差阳错提前数百年发明出白糖来。

    不过转念一想,天才都是能够因地制宜的。

    交州这样一个盛产甘蔗的宝地,十分适合发展蔗糖业。

    以孔明的商业嗅觉,不可能察觉不到。

    只是他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明出白糖。

    那这确实有些出乎李翊的意料了。

    刘备大笑,将奏报递给李翊:

    “李相且看,孔明不仅制糖有方,更欲以糖业制蜀。”

    “以卿之才,观此计如何?”

    李翊接过奏报,细细阅读,眼中渐渐浮现赞许之色:

    “以糖业控蜀地经济,待其依赖交州原料,再一举断供……”

    “孔明此计,确实高明。”

    刘备得意道:

    “朕已准其所请,令张紘入蜀布局。”

    李翊点头,却未再取糖。

    刘备见状,不由催促:

    “李相何不再尝尝?此糖甘美,世间罕有。”

    李翊却摇了摇头,道:

    “陛下,此物虽美,却不宜多食。”

    “哦?”刘备一愣,眉梢轻扬,“李相莫非不喜甜食?”

    李翊正色道:

    “非也。”

    ‘糖虽可口,但过量食用,易致消渴之症,损人元气。“

    刘备闻言,不由一声长叹:

    “李相此言,竟与孔明不谋而合!”

    “他在奏报中特意叮嘱朕,言此糖虽甘,却需节制,否则易患消渴。”

    话落,刘备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

    望着殿外暮色,不禁感慨道:

    “有时候,朕真的想不明白。”

    李翊侧目,“陛下何出此言?”

    刘备回头,对上李翊的目光:

    “孔明这样的大才,按理说,他的光芒应当照耀于世才对。”

    “可偏偏……”

    他看向李翊,微微一笑,“偏偏有李相你在,他的光芒,永远被你遮掩。”

    “孔明是能够料敌于先,你却能料他于心。”

    “此是否可称之为一时翊亮?”

    李翊神色平静,淡淡道:

    “陛下过誉了。”

    刘备摇头,正色道:

    “……非是过誉。”

    “朕有时会想,若朕当年未曾遇见李相,而是先遇孔明。”

    “如今会是怎样一番天地?”

    李翊沉吟片刻,坦然道:

    “以陛下之雄略,孔明之才情,一样可成帝业。”

    刘备盯着他,良久,展颜笑道:

    “但一定不会是现在这般强盛的帝业,对吗?”

    李翊微微一笑:

    “未可知也。”

    刘备闻言,朗声大笑,心中已有了答案。

    “也罢,且不聊这个了。”

    笑罢,刘备又问道:

    “李相以为,孔明这‘糖策’,能否成功?”

    李翊淡淡道:

    “能否成功,臣不敢断言。”

    “但臣知道,有人要为之倒霉了。”

    刘备挑眉,“哦?是何人?”

    李翊唇角微扬,轻笑:

    “谁爱吃糖,便是谁。”

    刘备先是一怔,随即恍然。

    君臣二人相视一眼,再度大笑。

    殿外,暮色渐深。

    而洛阳城中,糖香隐隐飘散。

    ……

    成都,魏王宫内。

    曹丕踞坐案前,面前食案摆满了蜜饯果脯。

    有岭南的荔枝,浸在蔗浆里。

    有西域的葡萄,吴地的柑橘,皆剖成莲花状盛在盏中。

    盏底还汪着半融的饴蜜。

    “痛快!”

    曹丕抓起一把糖渍梅子塞进口中,又端起鎏金碗,将乳酪拌着蜜浆倒进黍米饭里。

    再用筷子搅得叮当作响。

    侍立在侧的下人们看得眼角直跳——

    那饭粒早已被糖浆泡得发胀,黏腻如浆糊。

    一口下去,真不敢想象得有多齁甜。

    常言道,吃饭不加糖,等于没吃糖。

    曹丕倒是吃得很香。

    阶下黄权正捧着竹简奏报:

    “西羌得了三十车蜀锦,已退兵二百里。”

    “南蛮孟获袭扰四郡,被邓将军疑兵之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咕咚——”

    曹丕猛然仰脖,灌下半壶蜜水。

    喉结剧烈滚动着,出声打断奏报:

    “申仪那边如何?”

    “上庸军行至米仓山突发疫病,也退兵去了……”

    “好!”

    曹丕猛拍食案,黏在唇边的蜜糖星子喷到奏章上。

    他浑不在意地舔着手指:

    “仲达布置得当,真乃孤之……唔!咳……咳……”

    话未说完突然呛住,顿时咳得满面通红。

    侍从急忙递上帕子,却见魏王抓过蜜壶又灌了一口。

    “大王容禀。”

    细若蚊蚋的声音从殿角传来。

    新晋小黄门的黄皓跪在光影交界处,捧着一只描金漆盒:

    “成都西市新开了间胡商铺子,有绝品糖食销售。”

    曹丕眼睛倏地发亮,沾满糖渍的胡须都翘了起来:

    “呈上来!”

    漆盒揭开刹那,满殿甜香。

    但见盒中排列着:雪片似的霜糖、琥珀色的胶饴、雕成牡丹状的糖酥。

    最奇的是那几块透如冰晶的冰糖。

    曹丕吃了一辈子糖,还从未见过如此晶莹剔透的糖品。

    “此物……”

    曹丕指尖发颤地拈起冰糖,端详良久,竟舍不得入口。

    黄皓趁机凑近:

    “奴婢兄长在糖行当差,说这些新糖都从交州……”

    “交州?”黄权突然厉声打断:“可是诸葛亮治下?”

    黄皓吓得伏地:

    “是……是商队转运……”

    诸葛亮可是汉朝人,黄皓自报家里在跟诸葛亮做生意。

    这事儿放在魏王宫里那是相当敏感的话题。

    “大王不可!”

    黄权急奏:

    “诸葛亮素来诡计多端,不可使其在蜀地倾销糖品。”

    “啰嗦!”

    曹丕已咬碎冰糖,咔嚓声里混着含糊不清的嘟囔:

    “汝等亦是蜀中俊杰,料些许糖物,能惹出什么事来。”

    “去!速遣人去采买。”

    “孤不亲自尝一尝这糖,怎知它到底是于国有益还是有害?”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