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教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胡铁云领队,十几个年岁稍长的孩子跟着她,都站在田埂边,听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说话。

    “大同社立下五个农庄,一个农庄一般二十户,其中流民十五户,原佃户五户,是以人口在四十左右。

    “庄户都分了田,无论男女老少,每人皆分得四标准亩的田地,你们谁知晓,甚么是标准亩?”

    孩子们你看我,我看你,都有些忸怩。

    胡铁云扯着嗓子说,“你们都是学堂里最大的,该给弟弟妹妹做榜样,哪能这般胆小!谁会答林老师的问题,还不快举手!”

    林老师便是林巧月。

    杨文煊邀请过她到学堂任教,但她觉得自己曾做过私科子,去学堂影响不好,不肯去。

    直到学堂扩招,人手不足,杨文煊几番劝说,她才同意兼职。

    她扫视一圈,目光放在跃跃欲试的何金堂身上,露出鼓励的笑。

    何金堂红了脸,手犹犹豫豫地举起半截,却突然听见胡铁云铜锣般的声音,“张玉花,你来答!”

    张玉花名字虽俗,但却是她爹娘想了许久给她取的,已经强过许多连大名都没有的孩子。

    “标……标准亩,是……是社长新定的亩制。标准亩不指实际的田亩大小,而是指一块能产出三石稻谷的田。”

    张玉花开口结结巴巴,声音有些发紧,但说多了话,便渐渐恢复了正常的语气。

    “大同社分配的实际亩数,都会折算为标准亩,确保分田公正,也方便往后收租。

    “每人四标准亩,便是每人年产十二石,按现下社规,每人每年得缴六石的粮。”

    “说的不错,大家要向张金华学习。”林巧月不吝夸赞,张玉花又是羞怯又是高兴。

    林巧月笑了笑,又问道,“何金堂,你来说说,标准亩为何定为一块亩产三石的田地?”

    一脸失望的何金堂没想到自己会被点名,一时间手足无措,林巧月语气温和地安抚道,“此问较难,你好生想想。”

    何金堂心脏狂跳,脑子里嗡嗡叫,哪能好生想,只能想到什么便答什么,“因……因为邵阳县以中田居多。中田亩产二石……”

    他意识到不对,但偏偏想不起该怎么解释“二石”与“三石”之间的不对劲。

    “不错,何金堂说到了关键。”

    林巧月接过话茬,让何金堂不至于继续尴尬。

    “邵阳县以中田居多,中田亩产二石,但此处的‘亩’是‘旧亩’,而非大同社的‘新亩’。

    “亩,起初指田里种植作物的长条高畦。井田制以‘百步为亩’,即‘长一步,宽百步’的长条高畦为一亩。

    “商鞅变法时效仿三晋制度,改为‘二百四十步为亩’。其后亩制和步长多次变化,是以‘亩’始终在变。

    “到本朝,仍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而两步为一丈。按学堂教你们的说法,即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

    “但实际上,各地计算田亩是一笔烂账。即便不提尺子误差大的问题,许多地方根本不用‘亩’来计算田地。

    “某地以田地所需种子数计算田亩,种满一块地需要一斗种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