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江山如此多娇八(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到后面提出来的这些历史治黄专家们的画像依次出现在天幕上。然后镜头一转,来到了明朝。

    黄河洪水滔天,已经接连下了好多天的雨,上游的洪水浪接浪的往下游涌来。连熟悉水性的本地人都不敢接近岸边。

    但潘季驯却执意要乘船前往河心观测。

    仆从和下面的官员们苦苦劝他:#34;潘大人,现在浪高风急,您何必急于一时,等洪水过去了再下河也可以啊。#34;

    潘季驯道:“恰恰就是因为现在是洪水,难得遇到的好时候可以近距离

    的观测黄河洪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4;

    这可是一手的数据!

    最后,头发花白的他愣是下了河,在洪水中镇定的读取着自己要的各项数据。

    【“束水攻沙”就是潘季驯提出来的。】

    【所谓的“束水攻沙”,就是以河治河,加大水流的湍急程度,让黄河水自己将河中的泥沙冲下去。】

    【他认为因为黄河在下游容易发生堵塞,就是因为下游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所以泥沙沉积。为此,潘季驯设计了一种河道模型。】

    潘季驯对着自己的助手们展示他所设计的堤坝。#34;首先,我们在河道内里建设一种缕堤,这种堤更低矮,而且形如丝缕。#34;

    这种缕堤像是横过来的非字,它延伸至河道内,收窄了河道,就让水的流速变急,这就是“束水”。

    水流变急了,沙子自然就冲下去了,这就是“攻沙”。

    #34;缕堤低矮,容易溃泄,所以我们在它之外,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再修建一道遥堤。假使发生洪水,可约束洪水使之归槽。#34;

    另外配套的还有在缕堤与遥堤之内的格堤和月堤。

    这些堤坝各有着不同的作用,他们配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发挥出最大的功用。【缕堤这个就很科学了,再讲深一点,这其实不就是物理中的流体力学吗】………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怒气一下子就消散了。

    哎呀,居然是他大明的英才!

    可惜不是自己这一代的。

    没事,不管怎样,都是他大明的,朱元璋喜笑颜开。这种面子上获得的虚荣心,甚至还超过了得到了先进治河之法而生出的喜悦。

    最忙的可能是各朝代的治黄专家们和水利官员们了。

    都在紧锣密鼓的赶紧描摹下潘季驯的堤坝图和方案。

    北宋。

    王安石倏地转身,问身边的儿子,声音都难得急促了几分:“记下了没有”

    小王连连点头,手都没停,头也没抬:“记下了,父亲。”

    gt;

    他虽然犟,但是连仙画都认证过的方法,他肯定得听啊!嘉靖朝,黄河边。

    潘季驯的助手兴奋不已:“大人,这说的真的是您!”

    潘季驯也兴奋不已,和助手两眼相对,泪水涟涟:“这说明咱们研究出来的束水攻沙之术的确是有用的!#34;

    这给他们节省了很多验证的过程。

    只要取得一些河道资料,基本就可以开工了。助手一愣,心生佩服也生出几分惭愧。

    他想的是大人可以青史留名,但大人心心念念想的却是这法子的确有用。或许,这就是大人能够做到青史留名的原因吧。

    【而且潘季驯还很重视堤坝的质量,主张合流但是又不反对有计划的进行分洪,治理的节奏掌握

    得非常好。】

    黄河的堤坝如火如荼的举行,潘季驯一向亲力亲为。他时常在各个工事之间巡视。

    #34;这个沙不行,一定要实堤!#34;他会亲自查看筑堤所用的沙石是否合格。铁面无私。

    四次治河之后,他将黄河下游三个省的堤坝全部连了起来,总算是结束了黄河忽东忽西,河道不定的局面。

    【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理论,也被后世奉为治河的金科玉律。】

    【不过,限于条件,他当时只治理了下游一带,对于泥沙来源的黄土高坡的中游却没顾得上,因此并没有彻底解决黄河的问题。】

    【1981年的时候,开封市龙亭东湖打算在湖中间修建一座亭子,就开始抽水清淤,结果发现了湖底明朝周王府的遗址,然后考古队员们肯定得来挖掘呀,结果挖啊挖,发现深处还叠着一座北宋皇宫的遗址。】

    【又挖呀挖,发现地下三到十二米的地方,还城摞城一样的埋着六座城,分别是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北宋东京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可想而知,黄河溃堤的威力都多大,治黄专家们的压力有多大!】

    不同朝代的开封城的居民几乎都惊得跳了起来。实际的跳了起来。

    有胆子小的甚至爬到了椅子上,惊惧不已的看着地面:#34;妈呀,所以咱们脚下还有一座城#34;#34;不,#34;家人幽幽的道,#34;是两座城。#34;#34;不……

    不会闹鬼吧#34;有人牙齿都开始打冷战了。

    “瞎,仙画都说了,这世界上没有鬼。”

    更有胆子大的,独辟蹊径:“那咱们是不是可以挖到地底下那座城去说不定还能挖出一些珍宝。#34;

    一整座城呢!

    北宋,东京城。

    “我们还是跟着迁都去洛阳吧。”原本还在摇摆不定的人瞬间下定了主意。这也太吓人了,开封这千年来就是被淹的命运啊!就算是现在历史可能改变,但也挺可怕的。

    一时间,愿意随着赵匡胤迁都的东京城居民人数大增!

    【要真正的彻底解决,或者说基本上彻底解决黄河灾患,那已经是咱们现在的事儿了!】

    【咱们采取的是综合治理。】

    【首先,灾患的根本其实就在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那么,就先整治黄土高原。开展了许多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梯田,以及#34;固沟保塬#34;等工程。】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后,如今的黄土高原已经旧貌换新颜。很多地方都变得郁郁葱葱,植被覆盖率甚至达到了70%!】

    【有了植被的固定作用,黄土高坡表层的水土变得不再那么容易流失。仅庆阳市一个地区,黄河的年入流沙量就减少了7200万吨!】

    如沟壑一般总是带着某种让人觉得心酸的沉重气息的黄土高原,如今变了颜色。

    从空中看过去,它竟然是绿的。

    绿色的草、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梯田。

    前后的卫星遥感图片对比更加明显,前一张是灰扑扑的黄,后一张就是充满了活力的绿。农民们接受采访的时候,脸上如黄土高坡一般的沟壑似乎也变得舒展了起来:

    #34;这几年好啊,玉米都丰收了,我们家的梯田今年收成也不错。#34;“气候都变得舒服了,而且风沙也没那么大了。”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

    但这次,它再也带不走已经被植物的根系紧紧纠缠固定住的泥沙。

    【另外,我们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许多座的水库,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主动控制洪水和泥沙的节奏,调节黄河的径流。】

    【龙羊峡、小浪底、三门峡……这些都是黄河重要的水库。】

    【汛期的时候,这些大容量的水库将洪水积蓄起来,减少下游的洪峰水量,等到了干枯季节的时候,再放水,缓解下游旱情。】

    【而且,黄河上的水库基本上都备有排沙孔道。】

    【黄河水在水库蓄积的时候,泥沙沉淀到底层,上层变清。因此水坝的上层是排水孔,下层是排沙孔。当下游泥沙过多的时候,那就中上游的水库排清水,用以稀释下游的泥沙含量。】

    【需要排沙的时候,水利部会调度中上游的几个水库一起,接力泄水,让水流变大变急,从而对下游的泥沙进行冲刷。】

    路小柒用了动画演示来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过程。

    单纯排水的时候,从水库中奔涌而出的浪是清澈的,正常的水。

    但排沙的时候,却是浑浊的黄色的浪。

    尤其是当几个水库一起联动排沙的时候,一股股的巨浪比万马奔腾的气势还要更加的磅礴,更加的壮观,

    而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人,坐在操作室中来调控的。只是轻轻的几个按键,几段程序,就可以调动如此的伟力。

    【这就是黄河独有的调水调沙。】

    【这个原理其实也和潘季驯提出来的“束水攻沙”是一样的。所以,潘季驯被冠以“千古治黄第一人”,实至名归!】

    #34;这竟然是黄土高原#34;嬴政惊讶的看着仙画中那一片绿。

    秦国久居关中,虽然现在这片不叫黄土高原,但是那特有的地貌一出来,嬴政就认出来,这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他曾经出巡到过那里。

    印象中就是满目的土色,以及漫天的风沙。没想到,那里居然还能变得如此绿意蛊然。

    西周开始其实也很注重种树,不种树的人死后连棺材都不给。但是显然,效果并不是很好。退耕还林,甚至是还草……赢政琢磨了一下,然后在心中无奈的摇头。

    在秦朝,最起码在他这一代是做不到的。

    大家巴不得开荒占有更多的土地来耕种,而且朝廷也必须鼓励这种行为。

    汉朝。

    汉武帝不解:“这可不是一日两日就可以做到的如果前期没有产出,农人怎么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34;

    /gt;人又不是傻子,没有收获还不赶紧撤后世的朝廷是用了什么魔法吗

    明朝。

    潘季驯沉醉在了水库的知识讲解里。

    他之前就注意到了,这可是个好东西啊。而且居然只是在房间里按了几个按钮,就可以让这么雄伟的大坝开始自动泄洪。

    真是神奇!

    助手忍不住问:#34;大人,这水库和大坝,我们可以建吗#34;

    潘季驯的激动之情迅速的冷却了下来,摇头道:“你看那大坝的石材,如此高大,得用多少巨石#34;

    恐怕秦始皇修长城也不过如此了。

    再说那退耕还林什么的,也不是现在可以想的。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甚至富裕无比的朝廷统一来调度才行..

    现在嘛,潘季驯心中涌起苦涩。他打起精神:“不过小型的我们可以先尝试一下。”

    【黄河贯穿于华夏几千年历史,与天下兴衰息息相关。】

    【只希望之后,它作为母亲河的历史继续延续,而作为灾祸之河的历史却能够在咱们这里终结。】

    【最后一个话题,青藏高原和烟雨江南的联系、小冰河时期与改朝换代的关系。或者统一可以归纳为,因地理产生的气候对历史的影响。】

    【或许,我们要从全球季风、洋流和降雨开始讲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