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博弈初现端倪(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前的压力,双方几次交锋,事态一直绵延到康熙十九年仍未停止。


  沈荃不以弄臣自甘,感奋当时形势,上疏请求停止将人犯全部发遣至乌拉一事,竟为汉臣推波助澜。


  沈荃:“从来发遣人犯原分远近,现今一概将其发往乌拉,恐与皇上的好生之心不符。”


  当时已经近三年不雨,朝野议论纷纷,九卿竟从沈荃之意,局势更难控制。


  玄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


  佛伦急得团团转:“我看皇上兜不住了,恐会弃车保帅……”


  朝堂中满汉对立浩浩荡荡,已经影响了朝局的稳定。


  皇上心里,现在头等的大事是平三藩。


  他原想护住满洲,结果现在事发至此,想尽快平息朝廷里的这次纷争,索额图和明珠必有一个要被舍弃。


  索额图有太子,皇上要扶保太子,便只能舍弃他们这一方。


  明珠心中亦是焦灼,比起太子的至关紧要,他一个小小的‘明相’可算不了什么。但不到揭盅,一切还没有盖棺定论,明珠也不想现在就放弃。


  他静下心来细细忖度,他一向最明白圣意,总会有什么法子……


  太子……


  太子?


  明珠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须,叫过佛伦:“你去把余国柱叫来。”


  若是如此,倒也不是没有一线生机。


  ……


  康熙十九年三月,眼见战事进入尾声,科臣余国柱突然上疏奏请,重提太子出阁一事。


  索派和中立的朝臣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明白明珠一派为何提起此事。


  不过此事对他们有利,虽觉必定有古怪,但他们总不能自己反驳自己,既已经被提起,他们自然只能跟着赞同。


  玄烨这次并没有冷处理,反而很直接地答复了请奏的阁臣:“皇太子现在年纪尚幼,教以读书,必须严切教训,方为有益。但出阁讲书,俱属虚文。纵使皇太子在字句或是理解上有误,众人因为大礼所限,也无人敢于匡正,反而耽误太子的功课。”


  内阁以为皇太子出阁讲读是传统,大典不可废。


  玄烨却认为与其遵循这些典礼虚文,耽误真正的学习,还不如他自己严加教育太子。


  面对阁臣的进逼,玄烨冷冷道:“前明倒是遵行典礼,但却无一精通学问的圣主。”


  彼时‘魏象枢独对’引发的浪潮未平,玄烨是绝不肯屈从于汉官的压力,以明制令太子出阁的。


  此事过后不久,索额图以‘病’解任,明珠一派权势日盛。


  *


  之后数年,有关东宫出阁的博弈反反复复,玄烨要么束之高阁,要么积极答复,之后杳无音讯。


  三年前,朝臣再一次上疏催促,原本也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这次玄烨竟破天荒地没有持反对态度,反而赞同地认为太子基础已经打得不错,‘此时正宜讲书’。


  朝臣们正要高兴,明珠出列道:“臣等尝思皇太子出阁典礼当举,但不便御正殿,以御别殿讲书为宜。目今文华殿尚未修建,似无讲书之所。”


  玄烨点头:“卿所言有理,传谕工部,命即行起造,修缮文华殿,以备太子经筵之用。”


  提议的朝臣面面相觑,此事有些突然,但这事儿也是应有之义,他们无从反驳,只好等文华殿修好再说。


  没想到文华殿这一修,又是整整三年过去,其间数次有人想要催促工部,都被各种理由搪塞回来。


  现在万岁终于松口了!


  文华殿在数月之内便完成了几年都没结束的修缮工程,只待太子驾幸……


  毓庆宫中。


  胤?收到消息,既高兴,又忍不住紧张:“叔公可还有其他话嘱咐?”


  来人小声道:“索相道此次经筵大典对您至关紧要,殿下定要好好准备。特别是《四书》和《尚书》,万岁之前曾与朝臣夸口,道您已于四书、尚书略能成诵,还有书法,万岁爷最重书法,殿下……”


  胤?心里一紧,面上却要极力保持镇定:“知道了,你回去告诉叔公,这些书孤早已烂熟于心,典礼当日,定不会令汗阿玛和朝臣失望。”


  “是。”


  来人走后,阿宝上前:“主子爷,可要传膳?”


  胤?心烦意乱,不耐烦地摆手:“现在吃不下,等会吧。”


  胤?到西暖阁的书房坐下,紫檀嵌玉花卉纹长桌上堆着整整齐齐的好几摞书,满蒙汉皆有,他的右手边还放着几本旧年收回的朱批奏折,是前几天汗阿玛刚拿给他看的。


  胤?习惯性地先拿起国语书……犹豫片刻又放下了。


  经筵大典要讲书,必定是讲汉学,满朝的饱学之士都在看着他,他绝不能出差错。


  胤?转头拿起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尚书》,逐字逐句重新研读。


  ??他终于要出阁了。


  胤?感觉自己攥着书的手心在冒汗,可是心中又忍不住雀跃起来。


  幼时胤?不懂事,前朝朝臣的争议他接触不到,也不明白其中含义。但随着年纪渐长,索额图给他说了很多事,胤?已经逐渐明白东宫出阁代表的意义以及此事对他的重要性。


  他将从这毓庆宫走出去,正式立于百官面前,成为大清的储君。


  玄烨扔下的两个消息在前朝后宫都引起了不小的激荡。


  前朝因为东宫出阁而喧嚣沸腾,后宫的妃嫔有不少家中都有待选的姐妹,大挑的结果又与她们的利益息息相关,都对此十分关注。


  在这种情况下,沈菡迁居承乾宫、册封贵妃的典礼不能说完全无人在意,但也已经无法与颁金节时受到的关注相提并论。


  沈菡甚至有种她已经是‘明日黄花’的感觉。


  明明她刚接谕旨的时候,宫里宫外还因为此事如临大敌,好像她马上就要成为下一个杨贵妃,下一个孝献皇后,即将开始祸乱朝纲。


  但不过短短数日,放在她身上的注意力已经少了许多。


  连带着乌雅家的情势都跟着降下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