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最大的底气(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了赵颜一眼,两人同时撇了撇嘴。

    也不收银子,就低头继续吃自己的饭菜。

    难道今晚真要住这里?

    真麻烦,还得给她收拾床铺。

    至于拒绝,那倒没什么必要。

    唾面自干的变态大度做不到,这种语言和态度上失礼的小矛盾,也不值得他记在心上。

    骆飞瑶低着脑袋,大口吞吃食物。

    她刚才说话的语言有些含糊不清,但黄安和赵颜也听明白了她的意思。

    看这样子,尤其是桌上的银子,她今天晚上是要住在寨内。

    难不成刚刚那个强硬的骆飞瑶是假的?

    否则短短半小时不到,为何前后差距如此巨大?

    她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黄安感知敏锐,或者说,只要是个正常人,对他人的情绪态度的感知,都是很敏锐的。

    爱与不爱,喜欢与不喜欢,其实很容易就能感知到。

    黄安能感知到,骆飞瑶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刚才,包括上个月见面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黄安和赵颜不这骆飞瑶发了什么神经,互相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无奈和疑惑之色。

    这神经病,好像是服软了,但好像又没有。

    不过,既然她主动提出来了,那自然不好拒绝。

    都不是任性的人,自然知道双方关系越融洽,对双方都越有利的道理。

    将吃好饭的小草招来,让她给骆飞瑶准备洗漱的屋子、热水、新的被褥等物。

    目睹骆飞瑶抱着小箱子,跟随小草渐行渐远,黄安似乎逐渐明白了,这骆飞瑶应该是来道歉的。

    只是道歉的形式,一般人看不出来。

    黄安从她身上,看到了嘴硬,拐着弯儿服软道歉的人的影子。

    这种人,他见过很多,和他老爹非常像,而且他也听过不少。

    就是有些性格是大男子主义的父亲,两者之间的表现不说有区别,简直一模一样。

    明明是自己做错了,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就是因为莫名的脸面,不肯道歉。

    反而以这种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双方关系的缓和。

    这种性格和相处模式,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最常见。

    父母揍了孩子,或者骂了孩子后,突然意识到错误在自己。

    但又拉不下脸直接向孩子道歉,所以,利用叫孩子吃饭,主动给孩子买好吃的,或者向孩子说几句话等简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黄安确信,骆飞瑶现在做的,就是这个样子的。

    晃了晃脑袋,黄安小声将自己的猜测透露给赵师姐。

    赵颜先是愣了一小会儿,本来以为是黄安瞎编的,但细细一琢磨,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黄安对骆飞瑶行为的解释,惹来赵师姐阵阵窃笑声。

    不过二人也没多少心思留在这种小事上,正事要紧呐。

    明日就要离开下林寨去丰安城,月底之前才会回来。

    所以黄安和赵师姐简单交代一句后,就将选择留守在下林寨的杨成武和杨毫两人叫来。

    三人没有进去屋子详谈,而是沿着规划出来,还未完工的小路,在工地上边走边说。

    两天前他曾命令杨成武去打听王家庄和丰山庄的底细,如今打听到了一些消息,但还在继续深挖打听当中。

    故而黄安也没问杨成武这个事情。

    他离开后下林寨的事情,其实在这三天里,已经安排的差不多了。

    所以三人的交谈也没持续多久,主要是黄安吩咐,他们听着。

    其中以细节最多,比如吃饭时,剩饭不能久放后继续食用、干活时不能冒险,不要伤人等问题。

    最后,黄安如此吩咐。

    “一会儿你们两个谁过来一趟,来我屋内拿上一些银子,以作备用!”

    杨成武和杨毫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惊诧。

    还要给他们留银子?

    最关键的是,大哥手里还有银子?

    怎么感觉大哥花银子的时候,丝毫不心疼呢?

    不过,两人丝毫不敢打探银子来历的问题,只以为是大哥的师傅赵大人送过来的。

    杨毫作为管事,寨内银子的开支由他和严龙掌握。

    如今严龙跟着黄安离开,他是第一责任人。

    他掌控他们这一方人马的所有开支进项,当然,杨成武有监督权。

    暗中小草也盯着他,不会让他乱来的。

    杨毫觉得银子够用了,他这个当小弟的,不能让大哥承担过大的银钱压力,当即拱手道:

    “大哥,我们手里现在还有六百五十三两银子呢,够用了!”

    眉头一挑,黄安面露惊讶之色。

    六百五十三两?

    竟然还剩下这么多?

    他有些惊讶。

    自己到底还是小看了银子在大明的购买力。

    这消耗银子的速度,比他预想当中的,可要慢多了啊。

    不过,手上有银子,心中不慌,还是留下一些吧。

    黄安此时背靠整个地球数一数二的国家,他可以拍着胸脯骄傲宣称,在整个大明帝国,自己在银钱上的底气,是数一数二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