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4章 应对举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主公。”

    许攸行色匆匆,进了冀州州府之后,很快就得到了袁绍的接见。

    一见面,许攸就将手中的军情奉上。

    袁绍也不多话,接过之后就翻阅了起来,看着看着,眉头不禁就聚拢了起来:“兖州兵马未有调动,反而河南的兵马却调往关中了?”

    “正是。”

    许攸重重颔首,袁绍好分权,麾下有沮授这等权臣就已经够头疼的了,他自然不想再培养出新的权臣来。故此,他麾下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势力掺和。比如情报,就由许攸、郭图、沮授三方负责,各有牵制。

    许攸负责中原方向,郭图负责青徐方向,而沮授则是负责河北方向。

    曹军先前的调度,许攸就已经向袁绍通报过了,只是当时摸不清楚曹操到底想干嘛,况且曹操调集的大多都是杂牌藩属军,因此袁绍也没有轻举妄动。

    毕竟对于如今的袁曹来说,小打小闹根本毫无意义了。

    袁绍又接着问道:“汉中那边情况怎么样?”

    许攸摇了摇头:“很难,关中凋敝,仅有的商队背后都有人,我们在河南虽然有合作者,可到了白马塞之后也没法继续南下,只能转道沔阳去南郑,之后就得打道回府了。”

    袁绍身边智谋之士众多,虽然情报上有缺陷,但众人却都一致认为曹操此番大动干戈,很可能是拿下汉中,想要继续争夺蜀地了。

    只是猜测归猜测,还是需要能有实际证据来作证。但如今天下大乱之后,各地的商队数量显著下降,而规模则成倍增加,背后都是各方势力中顶尖的士族豪强做后台。

    就好比在河北,袁家、审家、甄家等势力撑腰的商队就占了对外贸易的七成份额,剩下的三成则由十几家分享。而这些家族全是袁绍的心腹嫡系,否则根本分润不到入场券。

    曹操那边也是如此,曹家、荀家、夏侯家等势力支持的商队占了主要的贸易份额。至于刘家,那就更夸张了,刘家的商队几乎垄断了对外贸易的所有份额。

    没有入场券你自然也可以组建商队,只是你这商队能走多远,那可就不好说了。

    这些商队明面上是专司贸易往来,买进贩出的活计,可背地里哪一家的商队都会带上些谍报细作的工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只是越来越严苛的贸易环境,以及到处阻断的道路,使得谍报系统的工作自然是日益艰难。

    就好比这一次,许攸麾下的细作通过与河南士族的河南,混入了商队之中前往汉中,可到了汉中之后,却完全没法继续南下,同时又没法在短时间内收买汉中的权贵,因此也就收集不到蜀中的情报。

    看见袁绍神色不虞,许攸赶忙补充道:“不过以曹军调度的兵力来看,对手应该是益州的刘季玉。否则南阳、颍川,兖州都不会如此平静。”

    袁绍缓缓点头,他也是如此考量的,只是袁绍还是问道:“那为何孟德如今又调动了河内驻军,须知这可是他的嫡系部曲,战力强悍。孟德将他们放在河南,显然是打着驰援四方的主意,蜀中到底是发生了何等重要之事,竟然能迫得他不得不如此行事?”

    对此,许攸也是相当不解,只能猜测道:“主公,孟德此举,无非两个原因。”

    袁绍抬头看向许攸:“子远有何高见?”

    许攸回道:“无非是大胜或是大败。若是大胜之下,孟德自然欲鲸吞益州十一郡国,故此增兵,欲尽快毕其功。否则便是遭遇大败,蜀中告急,孟德不得不抽调精锐前去救急。”

    袁绍赞同的点了点头,他也是如此判断的,只是他还有个猜测:“子远,你觉得刘子升可或会入蜀?”

    许攸一听,顿时摇起了头:“应不可能。”

    袁绍追问道:“何也?”

    许攸认真分析道:“主公,益州乃是天府之国,秦得巴蜀以吞六国,汉据两川而并天下,此乃天下共知之事,可为何唯有秦汉能得之?无他,乃是地利也。秦、汉皆有汉中后方能入蜀。刘子升固然气候已成,然其居于大江之下,即便水军庞大,焉能逆流而伐?”

    袁绍听罢,大为叹服,深以为然。

    毕竟在桓温之前,巴蜀的掌控几乎都是来自于汉中,秦皇也好,汉高也罢,都是得汉中才有巴蜀。

    楚国最强盛时,率先称王,带甲百万,幅员千里,整个江汉平原皆是楚国之地,但他从来都不曾真正掌控过巴蜀。

    即便强大如楚国都不行,那更遑论其他时期了。

    唯有东汉时期,征讨公孙蜀国时,是采用了多线征讨,水路并进的方式。岑彭与吴汉表现的都相当优秀,攻破三峡,兵克江州,但这却是以天下征伐一州之地,并不足以推翻许攸的意见。

    末了,许攸还补充了一句:“更何况,若是刘子升真涉足蜀中,孟德安敢如此调兵?”

    袁绍哈哈大笑起来,大为赞同。

    曹刘如果争夺益州,那兖州、豫州、南阳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缘何会如此平静?

    双方就连摩擦都没有,曹操甚至还敢大规模抽调兵马,这也太不把刘封放在眼里了吧?

    事实上会有这样神奇的一幕,也是多重原因导致的,而且曹操也绝非袁绍所想的那般毫无防备。

    一来曹刘结盟已经日久,尤其是军事分界线上,双方已经互信很深,边境兵力始终很少,贸然增兵,必然会引发动荡,破坏互信,对于弱势一方的曹氏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因此,曹操采取的应对手段便是放弃外围,死保核心这八个字。

    其中的道理相当简单,那就是如果刘氏翻脸,那我外围本来就守不住,反而兵力都集中在核心区域,既有效保存了兵力,也大大提升保住核心区域的概率。如果刘氏不翻脸,那我外围不需要增兵一样能守住,血赚不亏。

    除了这两个好处外,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在大势上还继续维持了曹刘和睦的假象,以恐吓袁绍不能轻举妄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