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李翊出任内阁首相(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朝中反对内阁的声音不少。

    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是孔融这样的守旧派、保皇派。

    他们认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而内阁却剥夺了皇帝的立法权。

    这极大损害了帝王的威信,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另一派则是既得利益者。

    因为内阁群相,分走的是九卿与尚书台的权力。

    原本人家管全部,现在只管部分。

    他们当然要急眼了。

    刘备抬手压下议论,声音沉稳。

    “诸卿稍安勿躁。”

    他目光扫过众人,“朕何时说过要置身事外?内阁所议之事,朕若不满,自可一纸驳回。”

    “此制不过是为朕分忧,使政务有其效耳。”

    李翊适时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明鉴,内阁九相分管九卿之权,各司其职。”

    “既可避免权臣独大,又能集思广益。”

    “至于首相限制——”

    他顿了顿,“论功行任,到任致仕,正是为了防止权柄久握而生变。”

    “荒谬!”孔融出声怒斥。

    “自古丞相乃天子辅臣股肱,岂能如商贾般轮换?”

    就在守旧派群情激愤之际,荀攸忽然出列,高声道:

    “臣以为,李丞相此议甚善!”

    众人愕然望去,只见这位素来谋略过人,奇谋百出的荀令君,此刻正面带着微笑。

    “九卿之权过于集中,易生腐败。”

    “今分权九相,相互制衡,正是治国良策。”

    徐庶见此,亦迈步上前:

    “陛下日理万机,若每事亲裁,恐损龙体。”

    “内阁代劳琐务,陛下专注大政,实乃两全其美之策也。”

    庞统也持笏出列,跟着附和道:

    “正是,当年光武帝设台阁以削三公之权,今日陛下立内阁而分九卿之势。”

    “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守旧派脸色铁青。

    他们环顾四周,发现不少官员眼中已闪烁起异样的光彩。

    尤其是那些原本无缘九卿之位的青年才俊,此刻正热切地望着李翊,仿佛看到了进步的新希望。

    是啊,李翊可不止有河北派的支持。

    更有大量九卿之下的官员,渴望进来分一杯羹的人的支持。

    李翊玩弄人心的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刘备见支持的声音渐渐压倒反对的声音,乃将眉头一皱,顺势说道:

    “天下之事,岂不决朕?”

    “朕今要为之,公等何有不从?”

    “况内阁之事,乃朕与李相共同商议而断。”

    “有谁觉得,朕与李相的决策有误么?”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谁敢当众指出国家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错误?

    同时得罪俩?

    见无人再出声反对,刘备便站起身来,冕旒玉珠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朕意已决,即日设立内阁。”

    “公等谁有意见?”

    阶下依旧无声。

    “好,既然诸公都无意见。”

    “那么依朕看,择日不如撞日。”

    “今日咱们便把这首相人选给选出来。”

    “公等可有好的人选?”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面面相觑。

    他们暗想,你们君臣一唱一和,已经把事儿定下来了。

    咱们还能选谁?

    “陛下,臣举荐李丞相。”

    “李相本就是朝廷丞相,理应担任内阁首相。”

    很快,朝中的拥李派便站出来发声。

    “臣附议!”

    “臣附议!”

    “……”

    支持也好,不支持也好,大伙儿都清楚这是大势所趋。

    朝廷官员的生存法则,就是要学会站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认了吧。

    刘备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

    “内阁首相人选,当由德才兼备者居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

    “若有反对李翊担任首相者,可举手陈情。”

    殿内瞬间安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

    王朗坐在席上,手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抬起,却又僵在半空。

    他余光瞥向华歆,华歆却低着头,仿佛突然对袖口的纹饰产生了浓厚兴趣。

    “怎么样,有没有?”

    刘备再次出声问。

    这一次,是直接走下了阶,来到了华歆面前。

    华歆额头渗出细汗:

    “臣……没有。”

    “很好。”

    刘备点头,目光移向下一位。

    王朗也跟着起身,道一声,“没有。”

    于是,接下来每一名大臣都挨个站起身来,举手说:

    “没有。”

    “没有。”

    “……”

    直到所有大臣都说完没有后,刘备这才语气一转,再次发问道:

    “既然无人反对……”

    “那么,同意李翊担任内阁首相的,请举手。”

    本来,大家都说完没有之后,就是无人反对。

    但刘备偏要众人再一次表明支持。

    这其实是一种服从性测试。

    群臣面面相觑,随即一个个站了起来。

    “臣同意。”荀攸第一个高声表态。

    “臣附议。”徐庶紧随其后。

    王朗、华歆、孔融等人也只得再次站起,机械般地重复。

    “臣……同意。”

    刘备看着这一幕,嘴角微扬:

    “看来众卿家意见一致,甚好。”

    他转向李翊,对他说道:

    “子玉,从今日起,你便是大汉首任内阁首相了。”

    李翊深深一揖:

    “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与诸公厚望。”

    从名称也能看出首相与首辅的区别。

    首相即“首席宰相”。

    一个是“宰”,一个是“辅”,两者的权力大小自是云泥之别。

    内阁首相已定,接下来便是九相与左右二相的人选。

    刘备重新坐回位置上去,手中竹简展开,目光缓缓扫过殿中众臣。

    “左相一职,需沉稳持重,善理政务。”

    刘备沉吟片刻,“鲁肃,可堪此任。”

    鲁肃出列,拱手一礼,“臣必竭诚辅佐。”

    “右相总领军务,需通晓兵略。”

    刘备目光移向荀攸,“、公达,朕属意于你。”

    荀攸沉稳拜谢:

    “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随后,刘备一一宣布:

    户相徐庶,掌钱粮赋税,主要负责制定税率。

    原来掌财政的大司农,主要负责地方征税。

    同时如果要钱,需要先找内阁批条子,然后内阁再拟好方案交给皇帝本人仲裁。

    以下群相同上,

    刑相陈群,修订律法、监察刑狱。

    工相麋竺,统管冶铁、漕运、官营作坊。

    礼相简雍,主外交、祭祀。

    农相王脩,负责屯田、水利、赈灾。

    商相甄尧,调控贸易、货币。

    监相贾诩,监察百官,弹劾不法。

    学相庞统,掌管太学、典籍修撰。

    以上群相,原来官职不变,受内阁职位的,仍然可以兼领原来的朝官职位。

    这主要还是因为内阁制刚刚推行,并不完善。

    同时,不论是刘备还是李翊,都需要加强对其的掌控力。

    所以先暂时选了一些听话的心腹老臣上去。

    众人纷纷领命,唯有兵相一职,刘备仍在斟酌。

    主要很多军事大臣,都已经有军衔了。

    兵相跟兵部尚书是不一样的。

    兵部尚书是从大将军与大司马当中拆分出来的。

    而兵相的权力又比之尚书多了一些参谋权。

    所以,汉朝历史上是没有这种部门单位的。

    殿中静默片刻,李翊忽然出列:

    “陛下,臣保举一人。”

    “哦?”刘备抬眼,“何人?”

    “太史慈。”

    此言一出,殿中微有骚动。

    太史慈,这位昔日威震江南的猛将,自豫章染瘴归养后,已沉寂多年。

    刘备眉头微皱:

    “子义病体可痊愈了?”

    李翊点头:

    “日前他致信于臣,言已康复,愿再效犬马之劳。”

    太史慈自从在豫章感染了瘴疫之后,在打江南之战打到一半时便回到了徐州养病。

    这一养就是四年。

    期间,他错过了最为重要的中原大战。

    并由于病体迟迟未得好转,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与政坛。

    直到最近,太史慈的身体完全康复,这才写信给李翊。

    表示他想要继续为国家效力。

    当年是李翊把太史慈派到豫章去的,为了补偿他,李翊便主动向刘备举荐了太史慈。

    刘备沉思片刻,缓缓道:

    “当年子义镇守豫章,染疾而归,朕一直心有愧疚。”

    李翊低声道:

    “正因如此,臣以为,当予补偿。”

    刘备目光深远,最终颔首:

    “好,兵相一职,便由太史慈担任。”

    “待朕颁下诏书,征他入朝。”

    接下两日,洛阳朝廷一直忙着筹备建立内阁的事宜。

    这日,刘备的御案上多出了一枚锦盒。

    盒中静静躺着一枚青玉令牌,通体碧透如秋水。

    正面浮雕云纹,背面篆刻「协理阴阳」四字。

    边缘以金丝嵌出北斗七星之象,正应“天枢”名号。

    今日恰好是内阁首相的上任典礼。

    刘备亲自出席,他将令牌系于李翊腰间绶带。

    李翊垂首抚过玉令,触手生温,隐有金石之韵。

    “自今日起,唯内阁首相可佩此青玉令。”

    刘备声音朗朗,回荡殿中。

    青玉令是首相的身份象征。

    于是,群臣肃立。

    李翊身着首相朝服,腰佩青玉令,立于高台之上,开始了自己的就职演讲。

    只见他目光如炬,声震殿宇。

    “臣翊,蒙陛下殊遇,委以首相之责,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他环视众臣,缓缓道:

    “今汉室中兴,然天下未靖。”

    “魏寇窃据川蜀,吴逆盘踞江东,此皆国之大患!”

    “翊既受此命,必当整饬军政,厉兵秣马,誓复旧疆,重整山河。”

    “群臣肃然,皆拱手称是。

    李翊继续道:

    “然治国之道,非独恃兵戈。”

    “上承陛下仁德,下顺黎庶之望。”

    “翊在此向陛下,向诸位同僚立誓——”

    “凡政令之行,必先察民情。”

    “州郡官吏,当以民生为本,若遇灾荒,即刻赈济,不可延误。”

    “法度严明,不避权贵。”

    “刑狱之事,必依律而行,使民无冤,国无枉法。”

    “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凡有才学,无论寒门士族,皆可擢用。”

    当这句话说出口后,众人面色一僵。

    刚刚李翊是不是说了一句选贤任能,不看出身?

    但众人只是稍一愣神,便将之忽略过去了,没有太放在心上。

    因为君主本来就推崇唯才是举。

    而汉朝的选官制度,也没有明确规定平民子弟不能为官。

    只不过施行的察举制,地方官员会不会推你这个白身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只要察举制度还在,即便是李翊,也不可能改变世家大族垄断知识分子的现状。

    众人如是想道。

    最后,李翊高举青玉令,朗声道:

    “翊虽不才,愿竭股肱之力。”

    “上不负陛下之托,下不负万民之望!”

    “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群臣皆拜,山呼:

    “愿随首相,共襄盛举!”

    ……

    待一系列的繁琐礼仪结束后,李翊走出了宫门。

    夕阳西沉,余晖染红了未央宫的飞檐。

    李翊背着手,静静地站在宫门前的石阶上。

    目光越过城墙,望向远方起伏的山峦与蜿蜒的江河。

    荀攸和庞统并肩走来,见他出神,便驻足而立。

    “相爷所思何事?”庞统笑问。

    李翊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道:

    “我在看这片山河——这是我和陛下一起打下来的江山。”

    他顿了顿,“大好的山河啊。”

    荀攸捋了捋胡须,沉吟道:

    “相爷设立内阁,确是为国为民之举。”

    “只是……”

    他顿了顿,“陛下虽允内阁之制,却仍对首相握有任免之权。”

    “他日若遇新君,内阁之存亡,岂非只在其一念之间乎?”

    “届时,内阁即便存在,也不过是形同虚设。”

    李翊轻笑一声,转身看向二人

    “我自然明白此理。”

    庞统眯起眼睛:

    “那相爷的意思是……?”

    “只要我在一日,内阁便在一日。”

    翊的语气平静而坚定。

    荀攸眉头微皱:

    “若相爷百年之后……”

    “所以,”李翊打断道,目光灼灼,“在我致仕之前,定要让内阁永固。”

    荀攸闻言色变,与庞统对视了一眼。

    两人都明白这话的分量。

    李翊对内阁的态度从未变过。

    那就是先考虑有没有,在考虑完不完善。

    他当然知道内阁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内阁本质上是在分化皇权。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对皇权的妥协。

    正如暂不选阁员一样,

    按照李翊原本的构想,阁员即是官员的后备役。

    可通过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只会进一步壮大世家大族。

    安插这些大族出来的人进入新生的内阁,是取祸之道。

    所以必须得缓一缓。

    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缓一缓,让李翊花时间准备准备。

    “……路漫漫其修远兮。”

    李翊望向渐暗的天际,轻声道:

    “吾将上下而求索。”

    话落,他转过身来,面向庞统。

    “士元,如今你已是学相了。”

    “现在我要你替本相办一件事。”

    “首相尽管吩咐,在下一定效犬马之劳?”

    见李翊忽然提起公事,庞统立马改口,改称职务。

    “吾在洛阳新设了几所纸坊。”

    “如不出意外,每年能生产出数百万张纸来。”

    “你既为学相,我要你去编纂图书,记住越多越好。”

    “……呃,相爷要那么多书做什么?”庞统问。

    “因为市场上的书越多,就越便宜。”

    “只有这样,平民子弟才能买得起图书。”

    庞统恍然大悟,向荀攸投去一个眼神。

    ——新政,自此而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