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曹操失爱子,李翊得凰女,刘备父子闹矛盾(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建安十三年,冬。

    冀州,邺城。

    春分尚未至,丞相府的海棠却一夜尽放。

    甄宓临盆这日,侍女们发现满院花朵竟皆朝产房方向低垂,似在行礼。

    李翊掷下军报疾奔后院,听得一声清越婴啼破晓而来。

    稳婆喜极而泣:

    “母子平安!母子平安!”

    “相爷有女矣!”

    此前生了三个儿子,唯有刚过门的甄宓上来便为李翊生下一女。

    此女几乎与刘备的三子刘理同一个月出生。

    作为齐国的二号人物,与刘备同时生下一子。

    一男一女,龙凤呈祥,于齐国而言不可不谓双喜临门。

    李翊接过襁褓,见女婴眉间一点朱砂嫣红似血。

    “尚书有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李翊指尖轻触婴孩的掌心,谓左右人道:

    “不妨便换作李仪罢!”

    屏风后传来袁莹带笑的嗔怪:

    “夫君偏心!治儿平儿取名时,可没翻这许多书简。”

    她牵着双生子转出,正是李治与李平。

    虽然李平是庶出,但其已过继给了麋贞。

    兼之其又与李治年纪相仿,袁莹平时带娃时,也习惯将之带在一起。

    八岁的李治已能明事理,向父亲有模有样的拱手:

    “恭喜父亲得凤女!”

    呵呵。

    李翊笑着摸了摸李治的额头,“汝等身为兄长,日后当好生照顾小妹。”

    麋贞捧着件五彩斑斓的锦缎走来:

    “妾采幽州棉、青州绣、淮南丝,又向温侯夫人求了辽东貂绒衬里。”

    话落,将之披在李仪身上。

    左右人见此,都纷纷言道:

    “好啊!此女将来贵不可言呐!”

    过继子李平躲在母亲身后,突然掏出个草编的蝈蝈笼:

    “给妹妹玩!”

    甄宓见此,倚在锦榻上微笑,忽然轻咳。

    李翊忙将女儿交给乳母,将之抱在怀里,柔声道:

    “宓妹儿产后不宜劳神.……”

    甄宓却忽然转身取出一书,展开竟是《女诫》,字迹娟秀中隐带风骨。

    “夫君且看最后一章。”

    甄宓指尖点在某处。

    李翊念出声来:

    “清闲贞静,守即整齐……”

    “咦?这‘節’字为何……”

    “妾故意写错的。”

    甄宓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该用竹字头的‘节’。”

    “妾却写成‘即’,取《易经》‘即鹿无虞’之意。”

    “愿吾女将来不必困守闺阁。”

    正说话间,侍从忽然报说各郡、各州送来贺礼了。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李翊收到的贺礼并不比刘备差。

    但要说有什么新鲜玩意儿,那倒也没有。

    无非就是辽东裘、珊瑚树、东海明珠,以及一些金银首饰罢了。

    夜深宴散,李翊独坐书房。

    案头并排放着两份奏报,一份来自幽州。

    原来今年冬天,北方大量牛羊冻毙。

    不论是乌桓人亦或是鲜卑、匈奴人,这个冬天都不好过。

    而这封奏报是牵招写的,其书略云:

    “今岁漠北苦寒,朔风裂石,胡马多毙,穹庐十毁其三。”

    “护乌桓校尉牵招请命,欲乘虚击之。”

    原来,牵招认为这是一个趁你虚要你命的好机会。

    希望李翊批准他主动出击,抢夺牧民的牛羊,使其雪上加霜。

    李翊皱起眉头,掷卷叹道:

    “昔吾在渔阳设下特区,本意就是为了发展幽州经济,使其得以自给自足。”

    “近擅自开战,必生祸患。”

    于是批复道:

    “北疆之盟,金石所镌。”

    “胡虏虽困,岂效曹操袭吕伯奢之事?”

    “今幽州商贾持胡马之券者众,若启边衅,恐市井倾覆。”

    “着田豫开常平仓赈济,不足则调冀州刍粟。”

    “敢言战者,军法从事!”

    虽然李翊说了,幽州不够,再由冀州补。

    可只是犹豫了一下,李翊还是大手一挥。

    批了粟十万斛、毡帐三千顶发往幽州去。

    这是第一项大的奏报。

    第二封军报,则是并州牧马超写来的,言道:

    “曹操举兵入蜀,关中空虚,乞速发兵,直取洛阳!”

    李翊览毕,沉吟良久,批复道:

    “兵者,国之大事。”

    “未奉王命,岂可轻动?”

    “并州诸军,严守关隘。”

    “待下邳令至,再议行止。”

    李翊拒绝了马超发兵的请求,理由就是没有刘备的命令,各地全都稍安勿躁。

    等上面文件下来了,再考虑是否开战。

    恰好此时甄尧走进屋来,见状,乃出声问道:

    “明公素有大志,今曹操西征,中原空虚,何不趁势取之?”

    没有去与曹操抢西川,一方面是离得远,一方面是齐国高层更想要中原。

    如今曹操精力已经在益州了,为何此时还不动手。

    这是困扰相府所有人的问题。

    李翊搁笔于案,解释道:

    “昔者,吾等不过据有一州之地,可因势而动,进退自如。”

    “今齐国疆域万里,带甲百万。”

    “一举一动,牵动天下。”

    “若擅启战端,则河北、淮南、青州、幽州,荆州皆需策应。”

    “稍有不慎,满盘皆乱。”

    这就是治大国与治小国的区别。

    有的领导人在小国能够发展的好,但把他放到大国的最高领导人位置上去,他就焦头烂额了。

    李翊复又叹道:

    “治国如弈棋,不可贪一时之利。”

    “曹操虽远征,然其根基未损。”

    “若我军贸然进兵,彼回师急援,则胜负难料。”

    “且齐王未令,吾等岂可僭越?”

    “现今有任何大事,都等徐州指示下来之后,再做决定罢!”

    甄尧闻言,肃然起敬,拱手道:

    “……明公深谋远虑,非尧所能及。”

    李翊又复书马超,严令:

    “未得王诏,并州一兵一卒不得擅出!”

    “违者,军法从事!”

    此外,李翊还专门给并州别驾庞统写了一封书信,让他规劝马超。

    不要随便乱来。

    庞统得李翊书,乃向马超谏言道:

    “丞相所以止将军者,未奉王命也。”

    “且并州有匈奴之患,虽承丞相善政,暂得安辑。”

    “然常言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将军岂可不察?”

    “愿将军勿贪一时之捷,俟天时既至。”

    “王必用将军之师,但静待之可也。”

    马超素来敬重庞统,见其如此说了,乃放弃此时出兵的打算。

    自率部回晋阳去了。

    不表。

    ……

    徐州,下邳。

    “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

    “这句话的意思,乃是伊尹的为臣之道。”

    “应当上辅天子,下济黎庶。”

    “群臣当一心以事君,如此政事方能为善。”

    “……这里的一心,便是一德之意也。”

    鲁肃耐心地讲述着,他的声音醇厚而温润。

    丝毫没有因为长篇大论而变得枯涩。

    这一刻,他忘记了身为政治人物的烦恼。

    此时的他仅仅只是一位老师,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解经治典中去。

    “故这‘为上为下’,便是《咸有一德》之精粹所在。”

    “世子,您可听明白了?”

    刘禅默默地点了下头。

    鲁肃是一个非常耐心的老师,他善于循循善诱。

    但小刘禅似乎对鲁肃讲的《尚书》似乎并未有太大兴趣。

    他心神不宁地支着下巴,凝神朝窗外望去。

    作为世子,他从小接受的就是高等教育。

    刘备对他的管教很严,鲁肃作为太傅,本就是他的老师。

    但刘备又专程聘请了大儒孔融,隔三差五地从青州回来,专门为其讲解《礼记》。

    刘禅对此,感到意兴阑珊。

    忽然,他的耳朵动了动,从风中捕捉到一丝细微的声音。

    那是蹴鞠落地的声音,刘禅很喜欢蹴鞠,故此对这声音十分敏感。

    鲁肃见此,拿起来一片竹简,磕了磕案几的边角,沉声到:

    “世子,学问之道,务要专心!”

    作为老师,鲁肃该严厉时也十分严厉。

    刘禅也对鲁肃又敬又怕,听出他言语中的不悦情绪之后,马上又重新坐好。

    “先生,还有几时下课啊?”

    阿斗叹了口气,难掩眸中之疲惫。

    鲁肃看了眼天色,道:

    “大概还有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之后,世子可去用午膳。”

    “午膳过后,孟玉公还要为您讲解《左传》。”

    啊!?

    刘禅面露难色,壮着胆子说道:

    “……可、可我想去跟好友玩。”

    鲁肃闻言,正色置简,十分严肃地说道:

    “世子,您今已七岁矣。”

    “肃七岁之时,已学完《孝经》,您的课程还差得远。”

    “为此事,齐王上次还严厉批评了老臣。”

    “世子也应该时时想着,'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义。”

    “岂可效竖子嬉游,徒费光阴?”

    阿斗撇了撇嘴,不满道:

    “那张苞与我一般大小,几乎同岁。”

    “缘何可以日日走马射雀?”

    “我却每日要待在宫中,学这劳什子经书?”

    嘶……

    鲁肃倒吸了一口凉气,勃然变色。

    得亏现在刘备不在,否则被他听到这话,非得让阿斗尝尝戒尺的厉害不可。

    鲁肃以戒尺击案:

    “张苞乃三将军之子,可以纵马习弓。”

    “世子为齐王血脉,系社稷重器!”

    “不可类比!”

    说着,忽又瞥见刘禅衣带松散,乃叹道:

    “……老臣请为世子整冠。”

    话落,鲁肃蹲下身子来,帮刘禅整理衣冠。

    侍臣忽报,右将军张飞携子入宫。

    刘禅闻报,雀跃欲起,大呼:

    “噫!苞兄必是来找我的。”

    却被鲁肃伸手按住,抚其肩膀,沉声说道:

    “世子,韩子有云,‘慈母有败子,严家无格虏’。”

    “今日背不完《尚书》,老臣不能放你走。”

    唔!

    刘禅眉头紧皱,怏怏不乐地回到了案上。

    这是,忽闻殿外传来一声雷吼。

    “鲁子敬!俺老张来也!”

    但见张飞虎步踏入,身边还跟着一男一女。

    左手拎着张苞,右肩扛着张星彩。

    黑脸上虬髯怒张,说道:

    “这课要上到几时?”

    “……哦,是右将军啊。”

    鲁肃上前施礼,拱手说道,“尚需半个时辰。”

    “诶!等不得!等不得!”

    张飞大手一挥,“娃娃们憋出病来,这谁担待得起?”

    刘禅见救星至,欢呼跃起:

    “张叔!张叔!”

    鲁肃急忙将之拦住,“诶!右将军不可!”

    “齐王严令,课未上完,不得使世子出去玩耍。”

    张飞“嘿”地一笑,从鲁肃身旁掠过。

    一把抄起刘禅,扛在了肩上。

    “若是兄长怪罪,俺自去领鞭便是!”

    “先生你也别这么迂腐行不行?”

    “我这侄儿才几岁,七岁就要他读《左传》、《尚书》,他如何学的明白?”

    “诶,你!!”

    鲁肃正欲出声反驳。

    张飞却已经将刘禅抱出屋外了。

    “唔!”

    鲁肃捂住胸口,被气得差点儿昏过去。

    当过老师的都知道,

    遇上不爱学的学生,偏偏又有教学压力,还是班主任时。

    那是真正的压力山大!

    脱发、失眠、焦虑都是常有之事。

    虽然鲁肃不用管一个班,但作为世子的老师,他身上的压力同样不小。

    生怕孩子哪里学的不踏实,不够好。

    “太傅,小心。”

    侍从急忙上前将之扶住,“眼下该怎么办呐?”

    鲁肃眸光一蹙,沉声道:

    “走!去找齐王!”

    ……

    这边,扛着刘禅、张苞、张星彩出了东宫,径直往御苑而去。

    时值腊月,梅花点点,朔雪纷飞。

    三个孩子一落地,便如脱笼的小雀儿般四散奔去。

    张飞往雪地上一躺,枕着双臂笑道:

    “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