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李文侯骂昏司马懿,王朗再现名场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河北,渤海。

    且说李翊查出是司马懿放出谣言之后,怒点三军。

    旌旗蔽日,刀戟如林。

    欲取魏郡,平河内,彻底一统河北之地。

    这一日,升帐议事,众将肃立。

    自平袁氏以后,河北已经很久没有打过仗了。

    即便是在与曹操的交锋之中,争夺河北领土,主战场也是设在了汝南。

    河北更多是小打小闹。

    如今河北众将难得有博得战功的机会,而且还是在齐王刘备面前露脸。

    是以,每一个人都热情高涨。

    摩拳擦掌,准备厮杀。

    刘备虽不欲亲自指挥这场战役,但他作为齐王,仅是到军中便起到提振军队士气的作用。

    君臣二人,一同在帐中商议军事。

    这个过程是枯燥乏味的。

    而提到先锋将领的人选之时,每一名将领都挺直了腰杆,急欲争取这个位置。

    李翊见此,乃引一将出列。

    但见此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威风凛凛。

    李翊乃笑谓刘备道:

    “此乃义阳人魏延,字文长。”

    “有万夫不当之勇,韬略过人。”

    “当年吾随孔明南下荆州时,多赖此人助力。”

    “今特举于明公,可堪大用。”

    魏延心中暗喜,自觉当年果断舍弃荆州,投入到李翊相府上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因为李翊是出了名的护短。

    如今众将都欲争这个先锋将位置,魏延反而近水楼台先得月,被李翊当众给举荐了出来。

    刘备见魏延气度不凡,心中暗喜,遂问道:

    “今委卿以重任,统兵征战,卿当如何?”

    魏延昂然,朗声答道:

    “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闻言大喜,大壮魏延之言。

    魏延身上这股威武雄壮的英雄气,像极了关羽。

    所以我们常说魏延是小关公。

    因为两人身上的相似点极多。

    都是从底层干起,然后凭硬实力坐到蜀国高位。

    后来关羽担任了东战区总司令,而魏延则是直接抢掉了张飞的北战区总司令位置。

    两个人都很受刘备喜欢,而关羽与魏延都是只敬刘备。

    并且关羽是,“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魏延也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两个人都善待底层士兵,但都不善于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为此,刘备对两人都是惯着,诸葛亮也是哄着。

    比如车骑将军刘琰与魏延发生冲突,诸葛亮就把刘琰给送回成都去。

    然后还让刘琰给魏延道歉。

    而杨仪作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他与魏延关系不和。

    有一次,魏延气得要直接拔刀砍了杨仪。

    杨仪被吓得哇哇大哭。

    诸葛亮又是从中调节,又是一碗水端平,尽可能让两人和睦相处。

    所以常调侃说“蜀汉幼儿园”,诸葛亮作为家长属实心累。

    正是考虑到魏延身上的性格缺陷,李翊才要把他带在身边。

    在消磨他身上戾气的同时,寻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将其引荐给老刘。

    刘备对魏延怀有好感,又笑着问他:

    “帐中皆百战名将,汝无名之辈,何敢争先?”

    魏延双目如电,声震屋瓦,慨然答:

    “方今之世,盗名者众,饰伪者繁。”

    “延性刚直,不习谄谀,唯以赤心报国耳!”

    “愿大王观臣刀锋所向,必为大王枭曹贼之首,复炎汉之祚!”

    帐中霎时寂然。

    唯刘备抚掌大笑,“壮哉文长!真虎将也。”

    “如此睥睨天下之态,真与云长相类。”

    话落,又转头对李翊说道:

    “……丞相,依寡人观之,文长之勇不下吕布。”

    “就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机会罢!”

    “……哦?”李翊先是怔了一下,旋即点了点头,作揖答:

    “既是大王保举,那请就命文长为此战先锋。”

    之所以愣了一下,是因为李翊注意到了帐中诸将的神情。

    魏延适才那句话,显然把众人都给得罪了,众将面上多有愠色。

    尤以张郃、徐晃面上最是不忿。

    暗道你一个后生晚辈,怎敢出此狂言?

    什么叫,“盗名者众,饰伪者繁”?

    意思是说我河北将领都是欺世盗名之辈,没有真本事吗?

    如果上一句是无心之语,可末尾又强调一句自己,“性刚直,不习谄谀”。

    合着我们是阿谀奉承之辈,靠谄媚李翊上位的呗?

    众将碍于李翊与刘备的面子,不敢在帐中发作,只得强忍着。

    如若不然,

    他们这些前辈,非得让魏延见识见识什么叫做“职场霸凌”。

    李翊目光逡巡一圈,乃打圆场说道:

    “文长忠勇无双,先锋之任非君莫属。”

    “然吾河北诸将,皆昔平乱定鼎之功臣,勋业已著。”

    “今以齿序相让,足见其襟怀磊落。”

    “愿君勿负众望,建不世之功。”

    此言既保全诸将颜面,又暗含对魏延的激励。

    此言一出,众将这才面色稍缓。

    魏延也没有多想,只是十分感谢李翊的举荐,以及刘备对自己的信任与器重。

    顿首再拜曰:

    “延一定不负大王、丞相重托!”

    “此去攻魏,誓擒司马小贼!”

    刘备与李翊同时起身,开口道:

    “诸公各自回营少歇,来日征战。”

    “当有尔等建功之时!”

    “喏!”

    众将豪气顿生,齐齐拱手。

    将适才的不愉快给忘诸于脑后了。

    把众人都送走之后,李翊乃长舒了一口气。

    魏延有着关羽身上的优点,豪气威严,爱护士兵。

    但他同样有着关羽身上的缺点,那就是脾气火爆,情商太低,不善于跟同事相处。

    而魏延就属于,

    优点没有关羽那么大,而缺点又远比关羽要大。

    考虑到两人在蜀汉阵营崇高的军事地位,同事们都让着他,惹不起就尽量躲着。

    可这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得有,“刘备惯着,诸葛亮哄着”。

    一旦这两人不在了,就很容易出事儿。

    很多人都把魏延看作是关羽政治生命的延续,因为很有参考意义。

    像有天晚上,魏延梦到自己头上长角。

    就问占梦者赵直。

    赵直骗他说,“麒麟这种神兽头上有角而不使用,所以这个梦是敌人不战自破的征兆。”

    结果下来又说,“角这个字,是上刀下用,在头上用刀,是大凶之兆。”

    赵直经常给人占梦,其中就包括蒋琬与何祗。

    向来都是实话实说,可是却骗魏延。

    这就是因为魏延性格太过暴烈,赵直不敢说实话。

    通过这件事你便能看出,

    职场上同事表面让着你,敷衍你,暗地里都讨厌你。

    等你真正引火上身的时候,是没有人愿意对你伸出援手的。

    都只会站在那里,看着你烧焦。

    最后孔明死后,魏延与杨仪争权。

    两人各自上表朝廷,都说对方造反。

    刘禅就问董允跟蒋琬,哪个是真的造反。

    结果两个人都保证杨仪忠诚,而怀疑魏延。

    注意,这里史书上用的是“疑延”二字。

    也就是说,其实董允、蒋琬也不能石锤魏延造反。

    只是在面对两大权臣的争斗中,两人鲜明地站了队而已。

    就连后主刘禅都觉得这件事有古怪。

    他直接让蒋琬带领禁军去成都接应,处理杨仪与魏延的争端。

    却并没有着急给魏延定罪。

    而蒋琬更是一个人精,他领到任务以后,直接慢慢走。

    因为他知道慢一点,争端自己就解决掉了。

    他便不用卷入这场争斗中去。

    最后果不其然,魏延到底是没能斗过杨仪。

    轻松被杨仪策反了军队,然后被马岱所杀。

    如此你便能看出,魏延在军中、朝廷根本没有重量级的盟友。

    出了事儿,没一个人帮你说话。

    即便你再是位高权重,已经是“假节,征西将军”,军中的一二把手了。

    可没了刘备、诸葛亮的庇护,也难逃职场内斗被杀的命运。

    魏延也是蜀汉阵营中,唯一一个被屠灭三族的将领。

    由此可见,人情世故在职场中是多么重要。

    尤其是政治职场,更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

    三日后,

    南皮城外,三军整装,旌旗猎猎。

    刀戟如林,战马嘶鸣,震彻云霄。

    刘备身披金甲,腰悬宝剑,立于高台之上。

    城下将士见王驾亲临,无不振奋,齐声高呼:

    “汉室兴复,誓诛国贼!”

    声震四野,山河为之动容。

    刘备举酒对李翊及诸将道:

    “司马懿此人,寡人略闻一二。”

    “此辈诡诈多谋,然卿等皆世之虎臣,必能克敌制胜。”

    “孤在此静候捷报,待凯旋之日,当与诸君痛饮庆功酒!”

    言罢,亲自斟酒,赐予李翊。

    李翊双手接过,慨然道:

    “臣受王恩深重,此番出征,必当竭忠尽智。”

    “不灭司马,誓不还师!”

    随即一饮而尽,掷杯于地,铿然有声。

    三军见状,士气愈振。

    擂鼓震天,号角长鸣。

    李翊翻身上马,扬鞭南指,大军浩荡开拔。

    刘备目送良久,直至烟尘渐远,没于视野之外乃回。

    ……

    司马懿闻说李翊大军到来之后,当即率军,到漳河处下寨应敌。

    此前与李翊的初次交锋中,被他先下了一城。

    现在轮到战场交锋,司马懿下定决心要找回面子。

    副将郭淮谏道:

    “李翊多谋,且善能用兵,魏公尚非其敌手。”

    “将军不可轻敌!”

    司马懿乃道:

    “吾在魏郡,练兵多时。”

    “今正欲试河北之众,是否勇烈。”

    于是传令,来日四更造饭,平明务要队伍整齐。

    人马威仪,旌旗鼓角,各按次序。

    然后使人送去战书,搦李翊决战。

    李翊人马至漳河下游,方下寨,便接到司马懿战书。

    乃聚众将商议,谓道:

    “司马懿送来战书,约我明日决战。”

    “公等以为如何对敌?”

    话音方落,众将齐齐请战,都表示要亲自砍下司马懿的狗头献给丞相。

    只有一人,端坐于案前,面带着微笑,静静地倒着酒。

    俄顷,缓声开口:

    “……丞相勿忧。”

    “来日可严整队伍,大展旌旗。”

    “由老夫我出面,只用一席话语。”

    “管教司马懿拱手而降,魏兵不战自退。”

    众视之,乃司徒王朗也。

    因此前反对李翊新政,得罪了河北一批支持新政的人。

    最后行政得以实施,也宣告了保守派的失败。

    为了处理好与同事们的关系,时年五十五岁的王朗,主动申请随军出征。

    今欲大敌,他也是踊跃表现,争取给李翊留下一个好印象。

    李翊笑道:

    “司马懿何等样人?”

    “仅靠阵前数语,安得使其退兵?”

    哈哈哈。

    王朗抚须一笑,“丞相若是不信,来日且看老夫如何说他。”

    李翊乃从之,次日两军相迎。

    列成阵势于漳河水前。

    三军鼓角已罢,司徒王朗乘素车白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