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药师(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五师叔?

    没有五师叔,轮下来便是长乐的师父,现今的药王孙逸化。他果敢坚毅,施针精妙,在江湖中颇有名望。

    虽然,这名望大半源于他是先药王的亲孙子,因老药王活太长,把亲儿子熬死了,只好收孙子为徒,继承药王谷家业……

    最小的六弟子,便是这位杨药师。

    他本名就叫杨逸风,没改过名。自幼痴迷山川百草,少时便做了野脚游方郎中。

    等他拜入老药王门下时,老药王都已经七十多了,其余弟子早将本事分学殆尽,没啥好教他的。

    便传他炼制药丹之术。

    杨药师本有根基,又得药王真传,医术反成同门翘楚。

    可他却生性洒脱,行事间不着调,常令人啼笑皆非,不过因其心地善良,倒也无人真与他计较。

    老药王是相当长寿之人,活了一百多岁,熬走了前几位徒弟,方才驾鹤西归,留下偌大药王谷。

    临终之际,他将注满毕生心血的药王谷基业托付于亲孙。

    因此,杨药师虽年长新药王几岁,但因入门最晚,依师门齿序,反倒要称新药王一声“师兄”,被谷中后辈尊为“师叔”。

    *

    开诊在即,三人步履加快,一路闲谈皆是杨药师絮语。

    “小辛夷,这些年我可一直惦记着你呢!”

    “这回你们师父唤我来帮手,嗨呀!他可算找对人了!有些小症候,旁人瞧不出门道,还得老夫出手……”

    “他想得通,开这义诊,总算干了件好事,颇有我师父遗风。”

    “这济世堂有啥我能效劳的呀?”

    长乐一言不发。

    还是辛夷回应:“师叔,外伤科病人一直最多,又缺人手,往后三个月,还请您对长乐、芜华两位师妹多加指点帮衬。”

    杨药师一拍胸脯:“老夫这身医术,这些年愈发精纯!非我自夸,外伤、内伤、儿科,保管手到病除!哈哈,你们这些孩子,连日看诊定是乏了,今日便由我来!”

    他左右张望,话匣子又开:“一路赶来甚是热闹,倒也遇上些棘手事儿……”

    几人步入义诊堂,病患已排起长队,话题只得暂歇。

    杨药师年逾六旬,精力不减,目前在京陵医署令挂名,偶受延请入宫为御医们讲讲课,颇受敬重。

    当然……他也因年年参加“晋江论谈”诗会,舌战群儒,挥斥方遒,与其中某位知名管理员并列“诗坛两大奇葩”。

    一落座,便与病患热络攀谈起来,那嘴似开了闸的洪水,滔滔不绝,时而问症,时而唠家常。

    一上午过去,人群陆续散去,杨药师伸着懒腰抱怨:“这义诊的破事儿还真不少,可算忙完了。”

    长乐难得唇角微扬:“有师叔相助,确是轻松许多,多谢了。”

    “噫吁?,自家人客气什么!往后有我在,这义诊堂定当红红火火……啊呸,冷冷清清!”猛然想起药王谷药房门前那副对联??“宁可药柜三尺尘,但愿天下无病人”,自知失言,连忙找补。

    午后,为给师叔接风洗尘,辛夷特意在豫章食府定了宴席。

    长乐也罕见地出席了这次接风宴。

    未料在食府门口遇见季临渊领着晨风等一众护卫,不见贺兰澈与季临安。

    寒暄过后,辛夷顺口邀他们同入雅间。

    季临渊这几日对义诊堂众人分外殷勤,大小事务中皆可见这位“准”少城主“仗义相助”,倒不似携弟求医,反像屈尊来打杂的。

    杨师叔任职晋朝京中,对邺城与晋宫间的微妙关系门儿清,心知双方早非昔日“和睦”光景,故有意保持距离,除了言语间奉承几句马屁,涉及交情承诺的话是一字不吐。

    长乐失了味觉,礼节性地用过饭后,她准备溜之大吉。

    杨师叔却特意拦下她,神色添了几分肃然:“且慢,我有消息相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