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临轩授制(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大,震耳欲聋:“是我辈!是我辈!”

    看着周围的一个个热切的将校,王彦章、皇甫麟、慕容章等人的表情都有些不自然。

    “…………是谁毁家纾难,东征西讨,挽天之倾,是谁为小民保命,为国家争太平。哪怕肠穿肚烂,赤血丹心撒黄沙,仍不皱眉,虽死无憾?”

    从朱瑾到一个小小的指挥使,数千条手臂全部举起,回应的分贝在这一刻达到亢奋的顶点,震荡北阙:“是我辈,是我辈,是我辈!”

    圣帝缓缓放下手,在鼓噪中轻轻一息:“相见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那就击节奏乐,让都门之人看看,圣唐还有这样一批子弟,在视死忽如归,扈卫着它的安全。让圣唐和列圣看看,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圣唐的帝国中流是何模样,身居何职…………”

    “守护圣唐,舍我其谁?!”欢呼再次爆发,从每一个嘴里。不管汉儿契丹,还是党项突厥,回鹘汉儿,百官御史都捶打着自己胸膛,声嘶力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圣唐!!”

    在这样的氛围下,王彦章之辈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也只得对着张惠的身姿,死死盯着天后,歇斯底里。

    在楼上旁观典礼的妃嫔中官们也热血沸腾,神情各异。

    圣帝的语言艺术已臻至化境,威望又如此之扎实,这军国内外,谁敢作乱?

    “呜………”几十名卫士吹动号角。

    丹凤门上,捧着各种乐器的女官、黄门、乐师奏响八音雅乐,编钟清脆,箜篌往复。上千舞郎歌姬的合唱,渐渐清晰浩大起来。音乐里,广场上圣帝以降,人人肃穆。

    在甬道口等候的司员们忙不迭的将器物搬过来。.

    道两边,精心挑选的仪仗军,一齐将枪高举。

    郑延昌、韩偓、王抟与中书省十几名大臣在甬道中间并排而立。

    数千将校,这时候都挺胸抬头,好像都忘了自家身份。个个都板着脸,原来还有些乱的队列顿时就森严起来,在大队御史的指导下,按照音乐节奏,端着手儿小心翼翼的迈步上前。

    韦说递给郑延昌一卷黄纸,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

    老登粗粗一扫,道:“韩宗信、殷守之、忽索月、尉迟缜、李敖、李君实、乞颜术,授游击将军,龙捷军第一都指挥使,第二都…………”

    念完,数十文官齐声传唤。

    被点到的七人小跑出列,在门前匍匐跪下。

    属官在案上拿起对应委任状,宣读。

    读完,七人起身,小跑到案前,再拜:“臣等叩谢陛下!”

    郑延昌出列,从属官手里接过委任状,一一颁发给七个武臣。

    又取过七面旗帜、七口班剑,如同授予学位的校长,将旗递给七人,将剑挂在腰侧,严肃道:“国家听说你们能追求君子的品性,恪守六行的美德,期待你们达到古之大将的境界,因此委任尔辈。要恭敬地接受宠命,荣耀地承受盛典,用诚挚节俭来做武士的表率。要明确地彰显王政,长久地保持福运和后嗣。军国授予大任,能不慎重吗?”

    “去吧,去认真地执行吧!要恭敬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职责!”

    “敬受命!”宗室子弟李敖作为代表,领衔答道。乞颜术几人按着剑柄,紧握旗帜,指关节都在微微颤抖,激动不已。

    这就是临轩受制吗!?

    感觉太好了。

    平时轻飘飘的军号旗帜此刻捏在手上,好像有千钧重。

    “耿同、王彦章、陈再容、论弘毅、独孤巽……………授游击将军,虎捷军都指挥使。”韩宗信这一批退下后,郑延昌继续往下念。

    耿同十人急趋上来,拜倒在地。

    耿同本是凤翔逃难到京郊的农民,后入外军。几年来没死,且屡建功勋,这回得授虎捷军第七都指挥使。虎捷军,隶侍卫步军司,一万人。

    郑延昌拍拍王彦章肩膀,道:“水往低处流,人要向前看。临轩授制既罢,你们便受到圣唐与制度的保护。莫说朝中奸贼攻讦,民间议论,便是君王也轻易拿你不得。不过,老夫丑话说在前头,今后该死的心思就死了,不得偷奸耍滑。老夫在朝在野在州郡摸爬滚打几十年,能看透这人间一切的冷暖与忠奸善恶。若有异心,哪怕是丝毫,哪怕是在自家厕所里的抱怨,老夫也未必也不知道。记住了吗!”

    被楼上楼下无数双眼睛注视着,王彦章心脏砰砰直跳,忙点头道:“记住了!”

    “我问话,你要答,唯。”郑延昌一瞪眼。

    “唯!”王彦章很乖巧地改口。

    “好了。”郑延昌给王彦章理了理帽子,指着背后皇宫,和颜悦色地悠悠唱道:“那凌烟阁,君坐不得?那万户侯,君当不得?继续努力吧!老夫倒是要看看,你小子能走到哪一步。”

    饶是王彦章私下经常对狗脚朕骂骂咧咧,也有些感动,涩声道:“谢宰相!”

    按着班剑,扛着虎旗抱着官服官帽走回班表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朝王彦章望了过去。

    这就是正统作派吗?

    “郭猛,王绍戎,曹哲,施癞子……”

    不知不觉间,云开日现。

    当数百名中高级武官授制完毕后,有人高呼道:“圣唐万岁!”

    数千将校反复呼喊:“圣唐万岁!”

    “万岁!”楼上妃嫔中官也一起欢呼。

    圣帝眉头舒展。

    此番改动之后,计龙捷军七千重骑兵,虎捷军一万步兵,天安军一万步兵,豹子军两万骑兵,英武军一万骑兵,火锐军一万步骑,兴国军一万步兵,墨离军五千骑兵、羽林军一万步兵、摩利支天一万步骑。共十支主力部队,步骑十万零两千。

    都纳入在侍卫亲军司下。

    天策军民兵性质的半团练外军则取消编制,交权京畿诸道的团练使。

    万岁军、北门四使、兖州兵、凉州兵、汴兵、俘虏招降的晋军、回鹘兵、赵魏入朝军及灵、夏赶来的降军被打散整编,不复编制。

    中军仅剩五个领军,各领一千人。

    殿前司诸军归零。

    当然,这只是序列调整。

    后续还要补充兵员。十万人马,说实话,只够自保。

    外戚问题也得到了前置遏制。

    这番变动,如小王、赵服、杨可宣、南宫道愿、何楚玉等人,虽然各有职务委任,且职位官位不低,但都没有得授指挥使。也就是说,他们以后平时接触不到兵马了。

    很好,终于不用担心被老婆们和儿子们干掉了。

    剩下,就是巩固侍卫司的教练使司、指挥使司、都虞候司三权体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