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诺盖风云(12)诺盖汗国之利沃夫村(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重要,甚至超过了敖德萨和赫尔松、塞瓦斯托波尔。

    卡夫巴斯附近是一处方圆约莫上千平方公里连绵不断的丘陵,下面全部是优质的高品位铁矿,而在丘陵地带周围则是广袤的黑土地平原,因古列茨河、萨克萨甘河在丘陵的中心汇合,诺盖人的小采矿点就在汇合处附近,也就是后世卡夫巴斯市的一部分。

    而丘陵以外的大平原上则零零星星散布着诺盖人、哥萨克的农田和牧场。

    在最靠近采矿点的平原上,后世利沃夫(非乌克兰那个有名的利沃夫)所在,就是一个诺盖人、哥萨克的聚集点。

    他们在这里盖起了村落,村落用土墙包围着,里面则是一栋栋木屋,大部分是诺盖人,约莫一百五十户,还有十多户来自乌克兰的哥萨克,十多户来自俄国的哥萨克。

    诺盖人信奉的是伊教,哥萨克信奉的则是东正教,部分波兰哥萨克则是天主教,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人显然是不会凑到一起的。

    他们能够聚在一起成为村落,原因只有一个:贫困加上战乱。

    诺盖人自然是因为战乱,但哥萨克显然是因为贫困。

    按照特鲁琴政务院的规划,对于已经成形的诺盖人村落,若是人口超过了两百户,就会加进去十户汉人农户、十户叶迪库勒诺盖农户。

    如果村落不足两百户,则补足不足的汉人、叶迪库勒农户——这几年,在渥巴锡的影响下,叶迪库勒部不少牧户成了真正的农户。

    但最忠心于万渥巴锡的显然是以前作为江奈尔家族的奴户,他们虽然是突厥人,但显然施行了蒙古人的那一套,名义上是奴户,实际上却好像科尔沁(善骑射者)、喀喇沁(守卫者)之于黄金家族。

    也好像辉特部之于准噶尔部、土尔扈特部,实际上是占据主导地位部族的世袭守卫家族。

    李二娃迁过来时包括他自己一共有十户汉人农户家庭,十户叶迪库勒汗族守卫者家族十户。

    而在之前,利沃夫村已经有了一百五十户当地诺盖牧户,当然了,他们也种地,算是半牧半农。

    乞塔德从准噶尔战争中带来的五万汉人农户迁过来了两万四千户,过来的显然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的,他们不是青壮家庭,便是汉人民兵。

    除了李二娃之外,还有一个叫做郑三好的中年汉子做他的副手,郑三好曾经是宁夏将军府的包衣奴才,会一些武艺。

    卡夫巴斯附近的诺盖人名义上接受以前的大汗江曼贝特统领,实际上由于距离叶迪山部的核心部落较远而形同独立。

    像利沃夫这样的独立小部落在卡夫巴斯附近还有很多,他们有天然的独立条件——既靠近俄国人的扎波罗热,又靠近波兰人的乌曼城,属于三不管地带。

    十五户波兰哥萨克的头领是一个二代哥萨克,他的父亲就是因为迟迟不能进入乌曼城米哈乌.克拉辛斯基领主的簿册,以及忍受不了波兰人加在他们身上沉重的赋税而逃出来的。

    他叫雅申科,想要在这样的地方成为头领,肯定不是你的地种得好,虽然雅申科也是一个优秀的农夫,还是一个优秀的渔夫和猎手,他能够出人头地,显然是因为他是一个擅长骑战的哥萨克。

    而十五户俄国哥萨克的头领是一个叫做绍尔科夫的中年汉子,他同样曾经作为第聂伯哥萨克参加过与奥斯曼人、克里米亚人的战争。

    但俄国人对于哥萨克还是分为三六九等的,以前的在册哥萨克以及真正为帝国立了大功的哥萨克显然会高看一眼,并让他们有成为小地主的可能。

    普通哥萨克的地位也就是比农奴稍强一些,他们的一切虽然不用看地主老爷的脸色,但依旧要看十夫长的脸色。

    十夫长、百夫长,实际上他们心目中的小地主、大地主。

    哥萨克们显然对于种地还是十分热衷的,不过,对于他们来说,也不可能超过十亩地。

    人生苦短,又深处边地,家业随时被毁,何苦种那么多地?

    黑土地上的资源实在太过丰富了,河里、陆地上的飞禽走兽、各种鱼类太过丰富,稍微收获一些就行了。

    本地诺盖人的头目叫库兹马,一个奇怪的名字,是一位身形粗壮的中年汉子。

    李二娃等人抵达利沃夫村后,立即将村落的一面墙拆掉了,然后增加了二十户人家。

    对于汉人和叶迪库勒蒙古人的到来,由于大毛拉、渥巴锡的人已经来分说过一遍,加上特鲁琴大败奥斯曼人的余威尚在,原本这里的人倒是没有反对,反而主动帮忙建设房舍。

    但要让他们登记造册,以及开辟更多的田地那就有些不乐意了。

    叶迪库勒诺盖人的头目叫贾里,他与李二娃两人找库兹马、雅申科、绍尔科夫三人说了很久,他们自然不敢明面上与特鲁琴人对着干,但暗中一直拖着。>

章节目录